揭开食蚊鱼的真实面纱:原来你的这样的“灭蚊英雄”!
食蚊鱼,又称柳条鱼、山坑鱼、大肚鱼、防治疟疾的"鱼大夫"等等,是一种矮胖的小鱼,嘴巴略朝上,雌鱼体长明显大于雄鱼,雌鱼一般长7厘米,雄鱼4厘米,原产于美洲。它们耐污染、适应力强,繁殖能力高,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幼虫有一定作用。
食蚊鱼的特性
1、能吃!
1986年,科研人员发现如果仅吃孑孓,食蚊鱼会有一部分死亡,幸存的食蚊鱼也会生长迟缓;而在封闭的实验室环境中,食蚊鱼甚至会同类相食,这种行为是否遗传目前尚不清楚。
食蚊鱼无胃,消化道粗短,在捕食蚊子幼体时可谓狼吞虎咽。成年食蚊鱼一天能吃上百条蚊子幼虫(孑孓),不过孑孓们并不是食蚊鱼的单一食物,各种浮游生物、甲虫、螨类和无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鱼的口粮,一天的进食量可达其体重的42%~67%,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因此,许多国家利用食蚊鱼灭蚊,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把蚊子幼虫消灭在水体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对预防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大有裨益。
2、能生!
春末夏初,气温开始升高,沼泽、池塘里蚊子幼虫孽生,为食蚊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温度亦适宜,是繁殖的最佳季节,雄鱼和雌鱼追逐交尾。雌鱼的孕期从16天到28天不等,一条雌鱼能生2到6窝小鱼。作为暖水性鱼类,食蚊鱼的繁殖率高度依赖水温,25℃时两窝之间间隔23天,温度升高到30℃时,两窝之间只间隔19天。每窝小鱼一般有60条,身材大的鱼妈妈可能生产更多小鱼。
食蚊鱼雌鱼和雄鱼,显然是阴盛阳衰。1995年,鱼类学家们发现,虽然出生时食蚊鱼的雌鱼和雄鱼的数量相等,但是统计成年鱼的性别比例,雌鱼的数量远多于雄鱼。研究人员认为,雄鱼在交配之后死亡率高,是因为雌鱼自身能储存精子,已经完成繁衍使命的雄鱼无须再活下去,从而避免和新生的幼鱼形成竞争。为了下一代而精尽鱼亡,不可谓不震撼。
3、能打!
食蚊鱼通过挤占其他鱼类生存空间,掠夺其食物,直接打压其他物种。它们有时候直接吃体型更小的成年鱼类,对体型更大的物种不外乎两种手段--绝嗣和肉体伤害。一种是吃大鱼们的卵以及幼鱼和蝌蚪,北美的鲈鱼和鲤鱼深受其害;另一种是直接攻击其他大鱼,咬其鱼鳍和鳞片,造成细菌感染,间接提高大鱼的死亡率。
食蚊鱼的悲剧
食蚊鱼有强大的捕食蚊子幼虫的本领,但最终也失败于这种强大的本领。人们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在一个臭气熏天的水环境里,生活着数以万计的蚊子幼虫,按理说,如果食蚊鱼在这里捕食蚊子幼虫,应该是遇见天堂了,可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不久以后,就会有许多食蚊鱼死去,后来,竟然出现了食蚊鱼同类相食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蚊子幼虫并不是食蚊鱼的单一食物,食蚊鱼在生长的过程中,要吃掉各种浮游生物、甲虫、螨类和无脊椎小生物等,这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这种水环境较差的地方,这类生物无法生存,放在这里的食蚊鱼少了这类生物的供应,缺少成长的各种养分,身体机能发生了严重病变,最后导致悲剧发生。
"灭蚊英雄"食蚊鱼功不抵过
首先,食蚊鱼长期以来"灭蚊英雄"的形象经不起推敲。20世界中后期,许多文献和报道不支持食蚊鱼能够有效减少蚊子数量和源于蚊虫的流行病。1989年,有论文统计了世界上引进食蚊鱼的20个国家,仅有4国收获了控蚊效果。也有实验和文献发现,食蚊鱼并不优先食用蚊子幼虫。澳大利亚鱼类学家甚至表示,在控蚊方面,一些澳洲原生鱼类的效果更好,食蚊鱼控蚊效果好的说法缺乏充分证据。
其次,食蚊鱼对环境的负面冲击很大。例如食蚊鱼的大胃口掠夺了很多资源,打压习性则占据了许多水生物种的生存空间;食蚊鱼的竞争优势还明显减少了其他水生物种的数量,破坏和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澳大利亚的文献表明,食蚊鱼至少与9种原生鱼类和10种原生蛙类的衰退有关联。此外,许多原生物种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原生物种的减少就意味着水域内藻类和浮游生物过剩,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正是因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食蚊鱼被多个国家和组织列为入侵物种,更入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的《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
最后,从控制和清除食蚊鱼的难度之大和成本之高来看,用"请神容易送神难"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有专家指出,为保护原生物种、生态系统,食蚊鱼不可以随意投放扩散。
(综合自 | 南报、合肥晚报)